|
|
|
崔蠡
|
|
唐朝崔蠡被任命为知制诰(官名),死了母亲。旧时,母丧期间要离任守孝。崔蠡回到洛阳家里。时风俭朴,探望病人,茶和药而已,不送钱也不送布。所以,即使是高级官员家,也较贫苦。他们的宠姬爱子,也得穿粗布衣服。崔蠡占卜了母亲的下葬日子。一天,他的本家中有学子来谒见,被把门人阻止,说主人居丧期间,不会见客人。那人说:“我是崔氏家族的人,知道太夫人下葬的日了不远,所以来见他。”被崔蠡听到,请到屋里,同他说话。那人直接就说:“我知道你的官职很高,但是很清廉。太夫人故去,办丧事不能没钱。我是太夫人的孙子是你的子侄辈,家 |
苏景胤 张元夫
|
|
文宗太和中期,苏景胤、张元夫做翰林学士。杨汝士和他的弟弟杨虞卿、杨汉公,在文林中大有名声。后进的举子们说,想入考场,先问苏、张;苏张犹可,三杨杀我。意思说,三杨在文林中的影响比苏、张还厉害。宣宗和懿宗年间,传说宰相崔慎曾经写信给人,对人说王凝、裴瓒和我弟弟崔安潜,在朝堂上没人呼他们的名字,家里没有脱靴子的宾客。王凝做到宣城刺史,裴瓒做到礼部尚书,崔安潜做到侍中。太平(郡名)的王崇、窦贤两家,很有权势,足以推荐后进的学子成名。所以学子们说:“未见王、窦,徒劳谩走。意思说,不经王崇、窦贤推荐,有才学也白搭 |
李肱
|
|
唐文宗开成元年秋天,高锴再一次担任主考官。皇上说:宗室子弟是皇家的屏幛,代代相传,使他们有爵禄,不能废除。但是在科举中,宗正寺(管理皇族事务衙门)选送的人,恐怕有的名不符实,有辱贡举。你一定要把握住,精选人才,不要妨碍了进贤之路。考赋,按照常规,考诗,按齐、梁的体例。高锴于是以《琴瑟合奏》为赋题,以《霓裳羽衣曲》为诗题。经过考试,高锴先把五个人的诗呈给文宗。其中最好的是李肱,其次是王收。并且说,李肱的赋作得很快,日影刚斜,就交了卷。他的赋,即使在文选中也是上品。何况李肱还是宗室子弟,他的德行平时大家都 |
裴思谦
|
|
高锴第一次做主考,裴思谦打通了宦官权贵仇士良的关节,索要状元。高锴在大厅上谴责他。裴思谦环视左右,厉声说:“明年春天取状元。”次年,高锴仍做主考,告诫属员,不得给裴思谦发卷。裴思谦怀揣仇士良的书信到贡院(试场),又换上紫袍,快步走到高台下,对高锴说:“军容(仇士良时任北寺中尉,观军容使)有信给你,举荐秀才裴思谦。“高锴不得已,接过荐书。荐书里为裴思谦索要状元。高锴说:“已经有了状元,其他名次可以按照军容的意思办。”裴思谦说,我当面请示了军容(指仇士良),如果状元不给裴思谦,请你不要放榜。”高锴低着头想 |
裴德融
|
|
裴德融忌讳皋字。高锴做考官,他去参加考试。高锴说:“你忌讳皋字(高与皋谐音),到下面的几上去考。”让他中了进士,一生困顿。后来被任命为屯田员外郎。当时卢简求做右丞,裴德融同另一新任命的员外郎一起去参见。到了卢宅,卢简求叫那个人先进去。很长时间,那个人说,我和裴员外一起来侍候你,他在外面等了好长时间了。卢简求马上让部属传话,问裴德融是哪一位主考的门生,并说因为偶然有事,我没空见你。裴德融惊慌失措,骑上那位员外郎的马就跑。 |
毕諴
|
|
毕諴及第那年,曾经跟一两人同行,夜深人稀时,听响声以卜吉凶。听久了,没有声音。突然间遇到一个人,往地上扔骨头,一群狗在后面追抢。又有一人说:“后来的准能抢得到。” |
贾岛
|
|
科举考试为防止假冒,应试的人要先投奏状,由考官检验,贾岛总是写不好这个奏状,每次参加科考,常写好几幅奏状叠在一起。巡铺(监场的人)说:“又是你这家伙,拿一张来,拿一张来!” |
薛保逊
|
|
薛保逊经常写有影响的大部头文章,自己号称金刚杵。太和中期,被举荐的读书人不下一千余人。公卿家里堆满了他们的书画,常被当作看门老妇的灯火之资。掮客们说:“如果是薛保逊的文章,比平常人的文章卖价要高出一倍。” |
刘蕡
|
|
大和二年,裴休等二十三人位进士参加皇帝亲诏的殿试。刘蕡的《策》有一万余字。深刻探究了治乱之本,引伸春秋大义为佐证。公孙弘、董仲舒那样的学问家也无法比拟。裴休等人都甚敬重。刘蕡的文章中,抨击宦官权贵,无所顾忌。所以,考官虽然明知刘蕡的才华,也不敢取中。殿试取中的进士李邵上书朝廷,请把自己的的学位让给刘蕡。李邵的上书被扣下没有回音。刘蕡虽然没有考中,但一月之间,声名远播天下。刘蕡是杨嗣复取中的进士,由于正直敢言得罪了权贵,尤其是显贵的宦官,更加恼恨。中尉(宦官首脑,北寺最高官长)仇士良对杨嗣复说:“为什么 |
杜牧
|
|
侍郎崔郾受命做主考官。在东都洛阳开试。中书省、尚书省、黄门省的大员们齐集常乐传舍,盛况空前。当时吴武陵做太学博士(太学官名)骑着瘸驴而来。崔郾听说他来了,有些惊讶,立即迎出去同他说话。吴武陵说:“你以德高望重为皇帝选取人才,我怎么能不帮你略尽微力呢。我在太学里偶然发现学子们好几十人在读一本书。又是赞扬又是鼓掌。我一看,原来是杜牧的《阿房宫赋》,这个人真有王佐(形容词,并非人名,意扶佐君王)的才华。你是个大官,恐怕没功夫读过这篇文章。”于是从袖中取出杜牧的文章,高声朗读。崔郾称奇。吴武陵请求说:“请你选 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