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|
崔安潜
|
|
崔安潜在东都洛阳主持选官(授职、考绩)。当时被选的官都不能显露出姓名(在案卷上糊其姓名)。有一个被选的官,私下对投送案卷的人说他如何如何好。崔不知道这件事,很赞赏这个人,并把他找来跟他谈话,便授给他一个超出他的资历的县令。以后有人把这个人私下舞弊的事对崔讲了。崔安潜感到很后悔。 |
李建
|
|
李建为吏部郎中时经常说,当今的人才,都在进士当中,如果我若能当上主考官,就在登第那年,把登第人都集中在吏部,先让他们在小县当佐官,任期满后,再在大县当县尉,罢职之后就授职到京畿县任县令,逐步升到朝廷。大凡人到中年,三十成名,四十做到清要官,这样的步骤才比较合适。既然升官就要拿俸禄,既然拿俸禄,就想到朝廷任官,谁不这样想?不能打破常规局限,没有大家竞争就不能得到好的人才。这样,下边衙署有所遵循,在上边的大官也能执掌他的权利。如果照他的话去做,好处很大。当时舆论认为他说得很对。 |
李绛
|
|
唐穆宗李恒长庆十年,吏部尚书李绛计议添设员外郎官十人,衙署设在南选街,员外郎官下属吏人(低级职员)感到办公不方便。十天以后出为东都(洛阳)留守。从这以后选官有了一种固定的文体——文书(如诉状,向上级陈述事实的文书)。处理事情很快就办完。 |
裴遵庆
|
|
裴遵庆罢除了宰相的职位后,让他主持选官。皇帝优待他,考虑他年高有德,让他在家里办理选官事宜。裴遵庆没有在家办,他在宣平坊、东市两街张榜召集被选官。当时人们认为这是件大事。 |
郑余庆
|
|
刘禹锡说:“郑余庆主持铨选非常公正。被选的人,若得到他任命,是很幸运的。”刘禹锡又说过,我的同祖兄弟某某受郑铨选,授湖州一县尉,他已经谢过出来,郑余庆又把他喊回,对他说:这次选官,全场象你这样有成绩的,不超过五六个人,不能马虎对待,一定要褒奖你,这样才能体现铨选的公正。你想要什么官?离家近比较方便。我的从弟说,家住常州。于是就授任武进县县尉。参选的官员们都很佩服、很敬畏、很爱戴他。他以后做了宰相,审定兵部,吏部六品以下的职事官,做的又很公正,大家都称赞他。后人把郑余庆比做汉和帝时的鲁恭。刘禹锡又说,陈 |
陆贽
|
|
唐德宗贞元八年春,宰相陆贽指示吏部恢复冬集选官。本来旧时惯例,吏部每年都要冬集选官,由于安史之乱,不能正常实行,三几年才能举行一次。选官时被选的官员,一齐都来,文书多,不可能细细地审查,真伪也难以分辩,下级的属吏也会趁此机会循私舞弊。被选的官员一旦若有失误,有的就可能得不到任职。可是缺官的地方,竟然也多年无人任职。陆贽根据这种情况,让吏部把内外官员分成三个类别,根据缺额数,量才授官。以后就成为常规。这样做,弊病基本克服,天下人都称赞他。 |
杨国忠
|
|
唐玄宗天宝十年十一月,杨国忠为右相兼吏部尚书。上奏玄宗请求在西京长安、东京洛阳两京选人授官,玄宗答应了。铨选那天,便决定任官。那天,无论年龄大的、年龄小的都在杨国忠私宅里注册登记任官。杨贵妃的姐姐虢国夫人、韩国夫人,贵妃妹秦国夫人在屋里放下竹帘看这些人,老、病、丑陋者都指名道姓取笑他们,既使是士大夫也免不了遭受她们耻笑取乐。依照过去的惯例,被选的官员,须在兵部、吏部登记、注册完了,再呈送给门下省。门下省长官侍中和助手给事中考核,考核认为不合格,退回,叫退量。杨国忠专权任官只一人说了算,叫左相陈希烈在边 |
张奭
|
|
苗晋卿担任主选官。御史中丞张倚的儿子张奭参选,晋卿以为张奭参选,是讨好依附张倚的好机会。考试六十四人中将张奭列在榜首。苏考蕴任蓟县县令,就以这次考试舞弊事对安禄山说了。安禄山把这件事奏给皇帝。玄宗就召集登科人在花萼楼前重新考试,及格的升第者十无一二。张奭手持考试卷,竟一天也写不出一个字。当时人们叫作拽白(交白卷)。玄宗大怒,贬斥张倚。下敕说:“在家里不能很好教育儿子;考试的时候,托人说情,成为天下的笑谈。”把苗晋卿贬官到安康。 |
张说
|
|
中书舍人张均主持官员的政绩考评,他的父亲左丞相张说则主持京官的政绩考评。张说在张均的评语上批道:父亲教导儿子忠心为国是自古以来的训教。战国时期晋国的祁奚年老退休,推荐他儿子祁午做国尉,是为国不是为私。你能弘扬皇帝的丰功伟绩,按照圣明皇帝的指示认真做事,效仿前贤的做法,主持公正,不是一般的成绩。即使是明敏的前辈,也是难以做到的。我虽然身为张均之父,但是不能为了避嫌而败坏了国家的纲纪。考张均上下。 |
李林甫
|
|
自唐玄宗(李隆基)开元二十年,吏部才开始设置南院,把所有参选任官的人张榜公布,以决定任用和落选。开元年初,当时李林甫主持选官。宁王私下对李林甫为参选的一人说情。李林甫没答应并责备了宁王。于是榜上说,根据考评官的评语,那人应该留用,但是由于宁王说情,暂不任用,等到冬天考评时再考评。 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