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|
参酌院
|
|
唐穆宗李恒长庆初年,穆宗以刑法为重,每次遇大的案件,先由主管者判罪,又命令门下省的给事中和中书省的中书舍人参加商量定罪。当时官员叫这为参酌院。 |
李 邕
|
|
李邕自刺史入计京师。邕素负才名,频被贬斥。皆以邕能文养士,贾生、信陵之流。执事忌胜,剥落在外。人间素有声称,后进不识。京洛阡陌聚看,以为古人,或将眉目有异,衣冠望风,寻访门巷。又中使临问,索其新文,复为人阴中,竟不得进改。天宝初,为汲郡北海太守。性豪侈(明钞本侈为俊),不拘细行,驰猎纵逸。后柳绩下狱,吉温令绩引邕,议及休咎。厚相赂遗,词状连引,敕初(明钞本初作祁)顺之。罗希奭驰往,就郡决杀之。邕早擅才名,尤长碑记。前后所制,凡数百首;受纳馈送,亦至钜万。自古鬻文获财,未有如邕者。(出《谭宾录》) |
独孤及
|
|
独孤及想任知制诰官,去见元载想探听消息。元载知道独孤及的打算。迎出来对独孤及说:“知制诰这个官谁能担任啊?”独孤及便明白了不能让他担任,让别人担任。于是就推荐李纾。当时杨炎在中书省,他也不愿让独孤及来,因此元、载就不让独孤及担任此职。独孤及没当上知制诰,是元杨二人阻止的结果。 |
两省
|
|
谏议大夫无事不入门下省,如入省,有厨食四孔烧烤肉吃。中书舍人,时谓宰相判官。宰相对待下属官员有远有近,不授与中书舍人为知制诰(官名,掌草拟、缮写皇帝的诏书)官的为屧脚,又叫不由三字。直接授中书舍人官的叫挞额裹头。关于制诰一类的诏书,本来出自皇帝之口,都是皇帝本人应该做的。过去汉光武帝时,第五伦任督铸钱掾,看见诏书而感叹说,这是英明的圣主啊!皇上一见就决定了。现在凡是有诏敕,都责成下边写成诏书。诏书上的话,是英明圣主应该慎重选择的。现在群臣、王公卿士,想褒奖一个人时就说他品德高尚,人才出众,好得没法再好 |
苏瑰
|
|
唐中宗李显景尤三年,苏瑰授尚书右仆射。当时公卿大臣,初次授官者,依照惯例应该献食,名叫烧尾。苏瑰因为授尚书右仆射时皇帝已为他设宴。将作大匠(官名,掌修建宫室的官)宗晋卿对苏瑰说:“授仆射这样重大的事,竟不‘烧尾’岂不是不对吗?”唐中宗没吱声。苏瑰上奏说:“臣知道当宰相的,执掌国家大事,帮助天子处理国家事务。现在粮食昂贵,米价暴涨,百姓吃不饱。臣见禁军中,竟有三天没吃到饭的,臣考虑自己不称职,因为这个缘故不敢‘烧尾’”。 |
苏颋
|
|
苏颋少聪俊,一览千言。景龙二年六月二日,初定内难,准(明钞本准为唯。)颋为中书舍人,在太极后阁。时颋尚年少,初当剧任,文诏填委,动以万计,时或忧其不济。而颋手操口对,无毫厘差失。主书韩礼、谭子阳转书诏草,屡谓颋曰:“乞公稍迟,礼等书不及,恐手腕将废。”中书令李峤见之,叹曰:“舍人思若涌泉。峤等所不测也。”(出《谭宾录》) |
上事
|
|
凡是属于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官向朝廷上书陈述意见的,都要经过尚书省奏给皇上,以便礼仪。五品以上的官如有奏章,由宰相送上和群臣一起参奏。 |
宰相
|
|
举行拜相礼那天百官停止上朝。京兆府县百姓都要填平道路,道铺黄沙、洒水。从宰相的私宅铺到子城东街,名叫沙堤。有丧事服假的,或者父母有病去问候疾病的除外,其余文武百官都要去参加。由主管拜相礼的官员给安排次序,安排帐蓬的位置。举行拜相礼多半在正月初一或冬至(吉日)。皇帝的仪仗也要象守护宫门那样分立于拜相地点(土台)。京城大官都要准备伞盖(有玉饰的大伞),众官点着大腊烛五、六百根。照得通亮称为火城。宰相的仪仗到来,众官都要掩避腊烛以示尊重。宰相办公地点(衙署)叫都堂,处理有关主管各署事务用堂帖。皇帝用黄绢写的 |
东方虬
|
|
左史东方虬每云:“二百年后,乞与西门豹作对。”尤工诗。沈佺期以工诗著名,燕公张说尝谓之曰:“沈三兄诗,直须还他第一。”(出《国史异纂》) |
上官仪
|
|
高宗承贞观之后,天下无事,上官仪独持国政。尝凌晨入朝,巡洛水隄,步月徐辔,詠诗曰:“脉脉广川流,驱马历长洲。鹊飞山月曙,蝉噪野风秋。”音韵清亮,群公望之若神仙。(出《国史异纂》) |
|
|
|